坚守价格,是保护供给系统的必要行为
这正是为何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奶农们选择宁可倒奶,也不愿降价。
他们甚至发起集体行动,只要市场价格未达合理区间,一滴奶都不出售。
这个举动的本质,是试图避免更大的系统性破坏:
若持续亏本经营,最终整个奶牛产业将全面崩塌,而一旦产业链断裂,不仅奶农破产,整个社会都将失去牛奶供应。
生存不是逐利,而是守住长期供给能力
“为了活下去,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这不仅是奶农在1930年代的生存逻辑,也是任何市场参与者在极端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当下的金融市场:当交易萎缩、价格暴跌、流动性缺失时,庄家不会在低位抛售资产,而是制造新价格、新预期,推动市场反转。
在理解了“倒牛奶”案例之后,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核心原则:
羊毛出在羊身上。
换句话说,价格背后一定对应着真实的成本,利润空间是保障供给的前提。
英文中有一句话也精准表达了这个意思:You get what you pay for——你花什么样的钱,就获得什么样的东西。
将这个原则套用在资本市场,当市场出现急剧下跌时,庄家绝不会选择亏本卖出。
因为一旦价格被砸穿,回升就变得困难。而在这类流动性匮乏、买卖双方都缺席的环境中,庄家是市场中唯一能“制造买卖”的角色。
在这种背景下,庄家通常不会提供下跌的卖盘,而是主动提供一个“上涨的卖盘”,通过定价引导市场预期。
哪怕还没有成交,只要高价挂单出现,就意味着价格已经“被拉起来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有大量投机者借股票做空,市场会不会继续下跌?
逻辑上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实际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做空行为本质上也是卖出,会形成卖盘,而在没有自然买盘的情况下,这些卖盘最终会被庄家接手。
当庄家低位承接这些卖盘后,他们会迅速拉升股价,在高位重新挂出卖单,通过反向交易实现低买高卖。
而对于那些做空者来说,他们在低位卖出后,被迫在更高的位置买回补仓,形成了典型的“低卖高买”——结果是亏损。
这类“反向操作”的资金行为,反而为市场的上涨提供了助力,成为庄家拉升的“燃料”。
因此,我们常说:
做空者最终往往不是打败市场的人,而是推动上涨的养料。
那会不会有一种情况:做空的人太多,卖盘太大,庄家拉不动市场?
结论依然是:不会。
为什么?
因为早在之前,美国财政部长 Scott Basin 就明确表示:市场处于极度沉寂状态,97%的投资者没有进行交易。
换句话说,买卖盘都没有,自然也不可能存在“海量卖盘”。
这一信息并非来自推测,而是由 Vanguard 等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的数据支持,AF也通过专业的交易平台(Level 2)进行了验证。
事实上,我们在实际交易中观察到:
在4月3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确实出现了大量“逼空单”——这些挂单如同“绞肉机”,不断吞噬空头部位。
许多试图做空的投机者被市场迅速反向挤出,几乎毫无反击之力。
从4月3日市场下跌开始,到4月29日美国财政部发出信号,再到5月8日,美股不仅止跌反弹,其收盘点位已经重新站回4月初的水平之上。
而在发文的5月12日,道琼斯指数1月2号收盘42,392.27。 5月12号收盘42,410.10。涨涨跌跌说明市场有活力,充分换手,为未来上涨奠定基础。
整个过程验证了一个关键结论:
恐慌出逃者错失了机会,而真正懂得市场机制的人,在关键时刻选择逆势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