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AI Financial恒益投资

编辑于2023.06.26

前言

2002年1月25日,美国曾经最大的能源集团:安然集团的副董事长克里福德·巴克斯特在自己的车里饮弹自尽,也有人说他是被灭口。这背后就是史上最大的财务骗局之一:安然集团财务造假案。

这场事件被称为安然事件,是指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安然(Enron)公司破产案以及相关丑闻。安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连续六年获得“全美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自称全球领先企业。然而,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突然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美国历史上企业第二大破产案,也是最大的审计失败事件。安然在短短3个月内,从市值600亿美金,跌到破产。并连锁导致作为安然的审计公司,一度贵为全球五大审计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解体。这边说一下,虽然两家公司都信安,但一家是能源公司,一家是会计事务所,大家不要搞混了啊。这个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恢复的元气,重创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

那这么一家公司,是怎么从一家脚踏实地做实业的天然气公司,走上了不归路,成为了全世界最臭名昭著的财务造假公司呢?我们要从三个人说起。

完整讲座视频:https://youtu.be/2yOlmsQyG6I

第一个重要人物:Kenneth Lay

一个正常的开局

首先要说的就是,安然的董事会主席Kenneth Lay,我们可以叫他老肯。1942年4月15日,老肯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里,父亲是浸信会牧师,他小时候因为家里做生意失败,生活清贫,从小打好几份工,也从小就有一种很强的想要发财的企图心,希望可以出人头地。

老肯这个人但就教育和履历来说实在是非常优秀,他28岁成为休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29岁获得美国中尉军衔,在五角大楼为美国海军做财务分析;30岁出任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副主席,和美国内政部副部长;32岁时老肯开始从商,39岁出任佛罗里达电器运输公司主席,42岁成为休斯顿天然气公司董事长兼CEO;在他43岁,1985年的时候,老肯促成了休斯顿天然气公司和一个叫北方国际的公司的合并,这就是安然公司。

老肯在政界,商界都游刃有余,和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是好兄弟。老肯也是政府放松管制的拥护者,他遇见到能源市场将会松绑管制,凭借自己政商界的关系网,极力游说推动天然气价格自由化这个政策。当时小布什还是德州州长,也很乐意帮助老肯四处游说。他也帮助安然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政府补助,还帮助老肯成为了松绑管制的无任所大使。安然也就乘着东风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美国天然气运输界的老大。

一个正常的开局

一开始,老肯还是踏踏实实在做业务,但逐渐他不再满足于天然气运输领域。虽然他一直都标榜安然是一个诚信的企业,但是一场石油丑闻暴露了安然企业的价值核心:向“钱”看齐。安然的两名交易员替安然操纵石油价格,以油价涨跌为赌注,通过利润造假和高杠杆投资来获取利益。可能因为这个钱太好赚了,这两个人开始通过做假账大量侵吞公司资金,搞了很多海外账户和假账册。他们嚣张到什么程度呢?给转向海外虚假账户的收款人名叫Mr. M. YASS,其实就是MY ASS。这种操作其实是不合规不合法的,但是老肯不仅不处罚这两人,还说这是公司合并后,现在唯一赚钱的项目,甚至鼓励他们好好干,简单来说就是:这么做是不对的,请加大力度。在安然公司给这俩交易员发的电报里直接写着: “Please keep making us millions” 。

于是在公司高层的默许下,两个交易员越来越大胆。终于在1987年,这两个人五天内亏了9000万美金,把安然的储备石油全部赌输了,事情闹大后,这两名交易员才受到法律制裁。但事后呢,老肯一直强调说自己毫不知情。这两名交易员入狱后,老肯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谁来给公司赚钱呢?

第二个重要人物:Jeffrey Skilling

华尔街点子王

Jeffrey Skilling 杰夫·史金林,他从哈弗商学院MBA毕业时就是前5%,然后就加入麦肯锡做咨询,当时安然其实是麦肯锡的一个客户。纪录片中,杰夫被人称为点子王,颇具有远见,这也是老肯招募他的原因。他最出色的点子之一,就是找出运输能源的新途径。他在给安然做咨询时提出,与其被实体运输管线绑死,安然可以发展成天然气交易市场,将能源变成财务工具,如同股票和债券。1987年,杰夫帮安然建立了一个天然气的远期交易市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期货“。杰夫告诉所有人说,我们可以重建这个产业。当时,安然的很多员工和高层,都以自己的领导是杰夫为荣。他让员工们相信,如果他们够聪明,没有做不到的事。最关键的是,安然的确通过期货交易开始赚钱了。

老肯立刻招募杰夫加入自己麾下,专门让杰夫管理安然金融公司,掌管天然气大宗商品的交易。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安然不是个天然气运输实体企业么?怎么突然变成什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了?简单解释一下,天然气的价格是随着市场实时波动的,对买卖天然气双方其实都是个风险,因为不知道未来价格是多少。杰夫就开创性地建立了天然气的期货交易市场,天然气的价格就可以像股票一样被交易了。安然在中间就成为了“做市商“。做市商的能量和赚钱能力我们之前很多讲座都说过,在这就不过多赘述了。杰夫加入安然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允许他采用当日市价会计原则,期货就是这种计价方式的产品。安达信为此背书,证交会也批准了。但这也正是安然最终瓦解的关键点。

疯狂的领袖

杰夫本人也是达尔文主义的信徒,他最喜欢的书是《自私的基因》,安然初期时他又一句名言“唯有钱能让人产生动力“。在纪录片中,很多人形容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并且颇具矛盾性人格魅力的领袖。由杰夫管理的安然交易员团队,也履行了他可谓是”凶悍“的做事原则。杰夫采用了一套非常夸张的奖惩机制,刺激员工为公司赚钱。每年员工都要做一个业绩评选,排名在尾部的15%的员工将会被直接开除。当然奖励也十分优厚,他的员工收入比同行高一倍,一个刚入行的25岁年轻人,只要业绩被评为优异,就可以拿到500万美元的年终奖。他还喜欢带自己的员工去体验极限运动,来激发员工的“原始野性“,让他们更拼,更能赚钱。在这样的刺激下,安然的交易员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为了给安然赚钱。这样一个一切以利益至上,且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的团队,让杰夫带领的做市商业务所向披靡。从天然气的期货市场,做到电力,塑料,钢铁等等,一度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可以和他们抗衡,安然当时每年的收益率增长高达百分之四五十。杰夫甚至说过“我就是安然”

97年左右,美国股市疯涨,安然当然也在其中。90年代的华尔街奉行一种数字游戏,只要公司达到或超过分析师每季每股的获利预估,股价就应声上涨。这种游戏叫做 “做多出清” :高阶经理人拉高股价,然后将数百万元的配股变现。安然员工的酬劳大部分来自股票,每个人都希望股票上涨。股价也明显受季报获利牵引。全公司都沉醉在公司的利好当中。安然除了关注股价,也非常重视大众公关,来说服投资市场安然与众不同,创新十足,在新经济时代独领风骚。他们的一系列操作,让美国相信,他们几乎是全美最聪明的一帮人。为了实现自己预估的10%-15%的每年盈利,安然采用了很多有风险,有争议的做法。然而实际上,获利并未提升。安然在全球各地开采天然气,花了几十亿运作,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比如他们在印度修建天然气厂,但由于印度无法支付安然的电,损失了10亿美金,尽管如此,安然的高阶主管还是有数百万的红利。

在杰夫加入团队的10年后,2000年时,虽然安然有一大堆业务,但整个营业额中95%都是来自做市商业务。凭借这个业务的漂亮营收,安然的市值突破了600亿美金,成为了全美第七大公司,杰夫也在2001年出任安然CEO。那么为什么这么一家实际在一直亏损的公司,却能让市值持续升高,不断提高股价呢?

第三位重要人物: Andrew Fastow

安然的手段

Andrew Fastow 安德鲁·法斯托是1990年杰夫亲自招募的,他也是个高材生,精通财务会计。在加入安然后,成为了公司的CFO。安然事件是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当然和安德鲁脱不开关系。

前文写道,杰夫加入公司的一个要求,就是使用一种新的记账方式:当日市价会计原则,也叫按市值计价。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为啥这个东西很重要。一般的公司,特别是实业公司,会使用“成本计价法”,也就是说,我今年赚多少,成本多少,一减,那就是今年的利润,我把它记到今年的账上。每年都这么做。用一个动画演示就是这样:

如果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6年的合同,每年支付100万的合同,按成本记价法,这些钱就会在收到的那一年计入那一年单独的的收益中。如果在合同中某一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因素,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准确的反映在财报中。大部分实业公司都是用成本计价法。

那么按市值计价是怎么回事?就是说,我把这6年合同的总利润全部记到第一年,今年的利润不久被做得很高了么,然后之后,我的活还是可以慢慢干。大家看这个动画就可以理解。理论上来说,这么干是没什么问题的,今年把合约签了,之后我就履行合约就可以了。但这个算法的前提是:合同的价值必须要是大家认可的。很多金融公司会这么干,因为金融公司,合同值多少钱,是有特定模型可以直接算出来的,并不存在成本价格的浮动。但作为实业公司,比如安然,就有些欠妥。因为天然气这个东西,说白点就是安然说他多少钱,他就可以值多少钱。那因为杰夫搞了个天然气期货交易,把安然公司当作一个做市商来处理,变成了个金融公司,证监会也就批准了他按市值计价的申请。简单理解就是,在这之后,安然公司可以随意修改自己的账本,想赚多少亏多少,杰夫自己就能说了算。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是非常喜欢这种报表的,几乎一面倒地给安然股票做出了强力买进的评估。背后的原因是,安德鲁给这些给安然积极评价的分析师很高的红利,而对于不怎么配的分析师,他通过财务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进行施压,让他们丢掉工作,来铲除异己。

安德鲁在这里面还做了什么?为了增加利润,安德鲁为安然搞出了很多“特殊目的实体(SPE)”,SPE是一个法人实体,为了实现狭隘的、特定的或临时的目标而创建的。SPE 通常被公司用来隔离公司的财务风险。大家可以直接理解为: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拿安然的股票拿去抵押,借债或者融资,然后再用这个钱去买安然的资产。就可以把负债通过记账的手段转化为股权。我们还是用图片来解释一下。

在安然公司缺钱的时候,他们会将一些资产交给SPE,SPE用这些资产作为证明,发布证券产品(也就是我们上期讲的资产证券化),从投资者借钱或融资,借到钱后,SPE再将现金交给安然公司,这样现金流到了安然公司的旗下,而债务却留在SPE公司旗下。

SPE拥有这么离谱的债务转移能力,难道这么明显的bug没有人管吗?当然有人管,按照之前美国会计准则对SPE的规定来看,正常情况下,安然的资产负债表和SPE的资产负债表是需要并表的,也就是说安然所控制的SPE和安然的资产负债是需要同时展示的。然而这个东西也有个小漏洞,如果,有一个第三方个体,持有SPE 3%以上的股权,那么安然就可以不去把SPE的资产负债罗列进财务报表中,言外之意就是那怕安然拥有SPE 97%的股权,但是只要有找个个人持有3%,安然都可以不并表。

我们举个不太准确但是很贴切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安然公司的资产有两辆车,100万的债,而SPE有1000万的债务ENRON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是上面的样子

而如果有人持有3%的SPE股票,SPE的负债就可以不被并入ENRON公司的财报中,这样SPE的钱给了Enron但是债务却没有被计入ENRON的账目上,这样一来ENRON的资产负债比就变得很低,从而欺骗到消费者。

我们刚才说吗,这些SPE是拿安然的股票做抵押,那么只要安然的股票一直上涨,这个做法就可以一直循环下去。就像庞氏骗局一样,形成了一个循环。左脚踩右脚原地上天。也就是说,杰夫这边有什么投资亏损,安德鲁都可以把它通过各种手段做成盈利。

“化腐朽为神奇”

好,我们再说回为了盈利,安然公司还做了什么。其实安然的高层对公司的亏损都心知肚明吗,杰夫又想出来新点子:进军宽带市场,为此也打了非常多的广告。安然还宣布和百事达合作,也就是美国曾经最大的电影影碟租赁公司,他们推出了一个线上随时选看电影的服务。当时网飞快破产时还求助过百事达,当然百事达根本看不上当时的网飞。现在两家公司的境遇是对调了。那么安然这个操作也赢得了华尔街的青睐,股价两天上涨34%,但是实际上,技术问题根本无法支持他们的计划,网络条件达不到要求,这次合作很快也就终止了。但又是因为安然使用的按市值计价法,让他们预估未来盈利五千三百万。

但是这次失败,让安然内部开始恐慌,很多高阶主管开始售卖手上的公司股票。CEO老肯卖了3个亿,杰夫卖了2个亿。光这俩人就卷走了5亿美金。虽然内部出现问题,但对外界而言,他们还是华尔街追捧的指标股。尤其是2000年时互联网泡沫破裂,科技股大跌,安然这时候又树立起新经济时代下的标杆。

他们这一套到底是怎么玩起来的?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财务造假就是造假,是自己骗自己。但对于安然这种上市的大企业,行业巨头来说,上市其实就是用自己的信用,也就是未来盈利的能力来借钱,本质上是用信用来背书的杠杆,可以最快速地实现扩张。那么安然公司的这三个人,当然我指的是整个高层,他们首先,用各种审计手段把财务报表做好看,那么市场就会对安然充满信心,股价自然上涨,只要股价上涨,之前说的这个SPE负债转资产的方法就可以无限玩下去,就有现金不断流入,提供资金链,让财务报表更好看,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机制,闭环了。这其中,老肯负责维护政界关系,营造个人正面的公众形象;安德鲁负责或威胁,或收买华尔街评级机构,分析师,同时让审计公司安达信对他们的财务报表作假的事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夸张的时候,安达信一周就能收费100万美元,甚至还有别的公司帮着安然一起作假账。杰夫就各种出新点子,利用市值计价法,把财报搞得越来越好看。

这个循环看似可以一直玩下去,但还是巨大的问题。如果安然不能做出一个更大的假账,那么最后该亏多少钱,就是亏了多少钱。这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又异常脆弱的泡沫。

安然的崩溃

最后压垮安然的,就是2000年的加州。加州那时候刚刚实行了电价自由化这个制度,就是电价非固定,根据供给需求上下浮动。杰夫的团队试图通过操纵电价来获利。他们迅速垄断了加州的电力市场,然后他们做了个非常缺德的事情。他们利用内部关系,在用电高峰期,故意停电,那么电价自然飞涨。交易员一看这招好用,开始变本加厉,动不动就让半个加州停电瘫痪,电价暴涨十倍,民众也因为支付不起电费而满腔怨气,加州电力巨头PG&E因此而倒闭。而安然却利用这个机会大赚特赚,2001年,安然靠卖电,第一季度营收高达484亿美元。

但是事情闹得这么大之后,连普通民众也开始发现电价和安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流出了安然高层开会时,嘲笑加州居民买不起电的录音。潮水般的谩骂,抗议向安然涌去。虽然安然做了大量公关,但公众已经不再买账。加州电力事件开始发酵,越来越多的机构,媒体加入到讨伐安然的行列,让安然高层最怕的事情发生了:安然股价开始暴跌,半年跌了40%多。这也导致之前我们说的循环开始玩不动了。

其实在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而安然高层,特别是杰夫,也已到了强弩之末,他甚至无法回答记者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安然到底靠什么赚钱。同时面对华尔街分析师的调查和追问,直接失态。可以看出,安然已经命不久矣了。

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8月14日,杰夫突然对外宣布,辞去安然CEO的职位。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是第三季财务报表),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两万名员工失业。安然高管准备让CFO安德鲁背锅,安德鲁直接做了污点证人,指认老肯和杰夫的种种罪行。

结局

给安然做审计的安达信公司,在事件暴雷后狗急跳墙,想要撇清关系,销毁了数吨文件,直接导致安然至今为止依旧是一笔烂账,直接被吊销了会计执照。百年审计公司直接倒闭,8万5千名员工失业。从此,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四大。美国会计准则因此增加了55页的新规定。

2006年,安德鲁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1年提前出狱,目前一直从事反金融诈骗的事业。老肯本来要面对45年的牢狱之灾,但在2006年终审前因心脏病去世。杰夫被判刑24年4个月,13年减刑10年,19年出狱。立刻建立了自己的天然气公司。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uk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

以上,就是安然事件的始末。我们就不谈什么公司道德的问题,用穷查理宝典里的一句话作为收尾:说美国衍生品的会计法像阴沟,那是对阴沟的侮辱。

预约咨询

【公司介绍】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是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投资公司,主营投资贷款Investment Loan,拥有一套颠覆性的金融投资体系。公司致力于帮助所有人,通过投资理财,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AI Financial 恒益投资团队希望运用这套投资体系推动加拿大养老体系的改革,让更多人通过金融投资过上更好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避免为了赚钱而牺牲时间和健康,或因没有足够的存款而不能顺利退休。

编辑于2023.06.26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