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iF读书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 Ai Financial基金投资

本期AiF讲坛带来《大癫狂》,是金融投资领域的经典,被誉为必读圣经。作者原是诗人,书中以文学形式描绘了人性的非理性行为,如豪赌、跟风和盲从。尽管有人认为内容杂乱无章,但它穿越两个世纪,被认可为经典之作。该书揭示了投资者面对的本质问题——人性的贪婪与恐惧。1841年,苏格兰诗人查尔斯·麦基出版这本纪实文学作品,直至今日,每当全球经济波动,市场情绪悲观时,该书价值凸显,销量上涨。

在书中,和金融直接相关的三个章节是:郁金香狂热,法国密西西比计划,和英国南海泡沫一起,它们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泡沫事件。书中还描述了十字军东征,圣物崇拜,炼金术,占卜术和末日预言等历史故事及奇闻轶事,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是投资热潮,狂热崇拜和末世恐慌,他们对应着人性中的贪婪,盲从和恐惧

我们先来聊聊人性的贪婪,看看当他淹没人的理性后能创造出怎样的疯狂。

郁金香狂热:最早的泡沫

1637年,郁金香狂热事件在荷兰发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很多听众应当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个事件,我们这里快速地回顾一下。

荷兰在当时是海上霸主,经济大国,也是贸易中心。由奥斯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大众抢购,导致价格疯狂飙高,然而在泡沫化过后,价格仅剩下高峰时的百分之一,让荷兰各大都市陷入混乱。2020年代起随著比特币价格飙升,有人将比特币热潮类比作郁金香狂热。

郁金香狂热潮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供求不平衡而变得高价,第二阶段是投机者开始进入市场,第三阶段则是卷入了缺乏资本的平民。到了第三阶段之后开始泡沫化,价格暴跌导致市场上一片混乱。

植物爱好者

一开始,1610年代,郁金香的交易只在植物爱好者自己的圈子里。由于郁金香是一种难以短时间大量繁殖的植物,一开始就是高价商品。之后借由这些园艺家和爱好者自己试着改良品种,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品种,这也让他的价格越来越高,即使是最票便宜的品种,价格也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农夫4年的总收入。

投机分子加入

在约1634年左右,郁金香的大受欢迎引起了投机分子的目光,他们对于栽培郁金香或是赏花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哄抬价格取得利润。此时郁金香受欢迎的风气从莱顿传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渐扩大。这些投机分子有计划地行动,有人因此一掷千金,当时甚至还有过一个高级品种的球根交换了一座宅邸的纪录。

在M.戴许所著的《郁金香狂热》一书中有以下的描述:“1636年,一棵价值三千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八只肥猪、四只肥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乳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

这个时候郁金香的交易以球根的现货来买卖,所以交易主要在冬天进行。但是郁金香是如此受欢迎,因此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交易的需求。

大众普及化

郁金香交易在短时间内让人一掷千金的传言在工匠和农民之间广为流传,吸引他们进入这个交易市场,他们原本没有资金,所以仅从买得起的程度开始进行,使得非顶级的品种价格也开始抬升,渐渐出现因转卖而取得利益的民众。市场的交易模式至此也开始改变,开始出现全年交易和引进了期货交易制度

这种交易的模式并非前往正式的证券交易所,而是前往酒店。交易也不需要使用现金或是现货的球根,而是提出一份诸如“明年四月支付”、“那时候会交付球根”的票据,或是加上少许的预付款即可完成交易。这个预付款也并非限定只能使用现金,像是家畜或是家具只要可以换钱的东西都可以抵用。因此这样的票据转过数手后出现了连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都不知道的情况。这种预付的制度也吸引了原本完全没有资金的投机者参加,因此需求量再次膨胀,就算是原本便宜的品种也飞涨。但是随着价格飞涨,原本最初的买家也就是爱好植物的人开始变得不买,特别是民众交易的低价球根,爱好者也看不上眼。

大众普及化

1637年2月初,价格突然暴跌。与其说是暴跌不如说是找不到买家,因为票据无法兑现,导致无法付出货款却又背负债务的人据说达到3,000人。荷兰各都市陷入混乱,其中有人还同时身兼债权和债务人。虽然有人兴诉,但是在债务人明显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事情无法寻得解决的途径。

情况最后震动了议会和市政府展开行动,并最终作出了“在调查结束之前保留郁金香的交易”的决定。这个决定使得票据失效,简单粗暴而又迅速的把问题解决了,留下少数的破产者和暴发户,郁金香狂热时代就此结束。

不过好在,这个事件没有对当时的经济产生过大影响,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有趣的是,在整个热潮中,真正名贵稀有的郁金香品种其实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财富上蒙受损失的也更多是被投机者影响,一头热冲进市场的普通群众。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密西西比计划:从金融创新到金融骗局

在郁金香泡沫事件发生的80年后,在18世纪初的法国,也就是300年前,发生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让法国经历了魔幻般的全民癫狂。

约翰·劳,苏格兰人,1671年生于爱丁堡,家族从事银行业。他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长相俊俏、个性自负。17岁时父亲去世,他继承遗产开始闯荡花花世界。成为职业赌徒后因一桩命案逃往欧洲大陆,在那里研究金融和贸易,晚上则在赌场大展身手。他精于概率计算,声名远扬。数十年后,他试图在苏格兰推行货币金融方案,但遭受挫折。

1715年,44岁的劳迎来了命运的转机,著名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逝世,年仅5岁的小皇帝继位,奥尔良公爵摄政。

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尽管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摄政王接手这个烂摊子后一筹莫展,他盼望着一个能力挽狂澜的方案,来带法国走出破产的边缘

就在这个节点,劳带着自己的金融提案来了。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货币理论: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和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之所以被称为贵金属,是因为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务少。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使之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约翰劳认为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应当提供生产信贷和足够的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他所说的货币供给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不难看出在约翰·劳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我们说回这个事件,1716年,法国政府聘用他成立通用银行,也被称为劳氏银行,并授予这家银行纸币发行权,通过银行严格控制纸币发行量,他让纸币在市场上的信用,迅速超过了金银货币,王室债务问题得到解决。

劳取得了惊人成就,让摄政王对他严听计从,劳式银行每天都被授予新的特权,例如烟草特许经营权,金银独家提炼权等等,最终通用银行升级为法兰西皇家银行,改头换面成了国家中央银行。

与此同时,劳策划了一出让他名垂青史的大骗局,这便是密西西比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成立一家皮包公司,包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开展贸易的国家特权,北美新大陆被传言是一个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很快投资密西西比计划的风潮席卷法国,该公司的股价节节飙升。

1719年密西西比公司又被法国政府授予,在东印度群岛等地做生意的独家垄断权,在老所描绘的辉煌的财富大盗面前,法国人无法淡定了,他们的疯狂被点燃,争先恐后地买入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在憧憬着一夜暴富。约翰·劳居住的那条大街变成了股票经纪人扎堆的地方。狭窄的街道人头攒动,交通事故不断发生。大街两边的房子往日的年租金从一千里佛尔涨到了一万多里佛尔。

从公爵到侯爵、伯爵和他们的夫人们,这些平时大众根本见不到的贵族,如今就在大街上排队等候约翰·劳,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劳的住宅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个在街边摆摊的补鞋匠把自己的摊位租了出去,同时向经纪人及其客户提供纸笔,这个点子令他每天净赚二百里佛尔。

有个人驼背,在等待股票交易的时候,这个驼子利用自己的驼背给那些着急慌忙的投机商当书桌,也赚了一笔又一笔。

为了减少住宅前的混乱,缓解市区的交通拥堵,劳搬家到了广场。结果,广场变得人山人海,比菜市场还要热闹。约翰·劳最终租下加里格南亲王的官邸,将官邸后面好几英亩大的花园留给亲王来盈利。劳公布所有人都必须在后花园中交易。亲王则在花园中搭起五百个帐篷出租,每顶帐篷每月五百里佛尔租金,光靠这些帐篷,亲王每个月可以赚月1万英镑。

一位女士接连几天都乘坐马车在城中穿行,只为在路上截胡劳的马车,她打算只要遇见劳,就让车夫驾车撞向灯柱让自己人仰马翻,以吸引劳的注意。结果如她所愿,劳在事故现场施以援手,还允诺这位女士可以买一些印度公司的股票。

这类荒唐议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因为诱惑实在是大到让人丧心病狂,密西西比印度群岛公司的股价,有时不到几个小时就上涨120%,一些人早上出门还是一贫如洗,晚上回家时就可能已经身家百万。全欧洲、全世界都看到巴黎疯了,巴黎人疯了,一个个百万富翁诞生了。

为了能够随时买卖股票,人们随身背着巨款,大街小巷抢劫和命案不断,其他地方的人也纷纷涌入巴黎,这个城市一时间人口激增,街道上交通拥堵,阁楼厨房甚至是马厩都被拿出来出租给外地人,物价和工资齐齐上涨,商业一派繁荣景象。巴黎的角角落落,都充斥着高雅华贵、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巴黎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纸醉金迷的大赌场,成了全世界的奢侈品消费之都。法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钞钱消费搭建起来的海市甚楼,让一个个法国人目眩神秘。

法国有懂得金融的人才,巴黎有懂得金融的人才,摄政议会里更有懂得金融的人才,他们一再发出警告:纸币发行量过大,发行速度过快,小心整个国家经济系统的灾难。

清醒者的警告,做着发财梦的人们不想听。

无节制的印钞所支撑的经济繁荣,终究是纸上财富,就像美丽的泡泡,阳光下晶莹璀璨,但风一吹就散,只要人群中有人信心有所动摇,怀疑的风潮就会迅速蔓延,幻象来得快更去得快。

1720年初,一位亲王拉了三大马车的纸币,去银行兑换成了硬币,结果被国家勒令再存回去,一些人感觉到形势不妙,开始悄悄一点点的兑换硬币,并购买金银和珠宝再偷偷运往国外。

一段时间后,银行的硬币开始严重短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定民众兑换硬币的限额,还禁止金属货币的流通,禁止购买金银珠宝,秘密换购金银的人被揭发,因为举报者可以分得一半的罚金。

一些市民成了窥探他人财产隐私的职业间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荡然无存,可阻止货币外流的种种操作,非但没有挽救纸币的信用,反而加剧了市民的恐慌情绪,当人们失去了想象,密西西比印度群岛公司的股票就一泄千里,财富神话在破灭。

巴黎所有的人都匆匆赶往银行,想要将手上的纸币兑换成硬币,挤兑风潮来袭,银行被围得密不透风,人多如蝼蚁,以至于每天都有人被挤死,愤怒的人群抬着尸体游行,还把约翰劳的马车砸成了一堆碎片,劳从过去高不可攀的财政大臣,变成了臭名昭著的过街老鼠,街头巷尾传唱的都是讽刺和挖苦他的歌谣,到处在出售丑化他的漫画。

当初因为反对纸币大放水,而被解职的前大臣,这时又被请出山,在摄政王的恩准下,劳逃离了法国免受一死,但政府没收了他在法国的所有财产,隐姓埋名后的约翰劳重操赌博就业,到最后债台高筑,晚景凄凉,1729年劳客死他乡。

这个事件和郁金香泡沫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后续影响。郁金香泡沫炒作的不过是一个商品,牵涉人数也有限,然而,密西西比泡沫经济破裂,给法国金融发展造成了致命打击。危机发生后,法国王室并没有进行金融改革,而是关闭印度公司和皇家银行,将所有责任归于约翰•劳一人,加剧了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重要,密西西比泡沫破裂不仅仅影响了股票市场,更是坍塌了整个国家的信用根基。此后的80年,民众谈纸币色变,法国也难以重建银行体系,始终未曾真正走出这场危机。

泡沫经济破裂造成经济严重衰退,国家财富瞬间蒸发,政府债台不断高筑,法国王室在巨大的财政危机中步履蹒跚、艰难前行。40年后,英国在有利的金融环境中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反观法国,金融体系崩溃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受到极大的阻碍,这也导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法国落后于英国两代人。

受损最为严重的当属法国民众,国民财富被洗劫一室,大量的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中产阶级论为贫民,工厂破产、民众失业、自杀率居高不下,整个社会陷入动荡。数年之后,国民公会废黜路易十六,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从此结束了千年的君主政体,不得不承认,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影响之深远。

以下是一首当时传唱在法国民间的打油诗,反映了当时的事件:

星期一我买了股票
星期二我赚了几百万
星期三我买田置地
星期四我买华服美衫
星期五我跳舞欢歌
星期六呢
我来到了乞丐收容所

英国南海泡沫

在法国人的噩梦刚刚醒来时,英国人又前后脚赶着进入了一场疯狂投资游戏,和法国社会的浮华作风不一样,英国人一向以严谨理性著称,但是人性都是相通的,一旦陷入发财梦中,英国人的表现也不比他们的法国邻居差多少。

在这场被称为英国南海泡沫的著名事件中,连我们熟悉的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赔上了半生积蓄。这次事件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早的一次股灾。其造祸的主角——南海公司蓄意欺骗投资者,吹出了一个硕大的气泡,而当这个大气泡被人刺破的时候,给英国人留下的是蒸发了的巨量财富,和一个需世代铭记的历史教训。在其后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 “南海泡沫” 的幽灵一直在全球股市的上方盘旋。

故事得从1711年,英国财务大臣牛津伯爵创立了一家公司说起,这家公司实际上是为了帮政府融资,承揽英国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期间欠下的巨额战争债。

作为交换,他从政府手上获得了南海贸易的垄断权,也因而被称为南海公司,南海指的是南美洲海岸,英国人都听说,像秘鲁,智利,墨西哥这些地方有着永不枯竭的金银矿藏,他们相信堆金积郁的英国船只会源源不断的返航,所以南海公司的股票大受追捧。

实际上,南美洲贸易的钱并不好赚,英国每年派去的那两三支船还不够贴来回路费的,贩卖黑奴业务还有一些油水,可美洲的港口当时在西班牙手里,西班牙的抽成太高了,而南海公司却给人们制造了无限狭想,四处散布消息,说英国与西班牙签订了合约,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的所有港口都向英国开放,还说英国将大举开发新大陆的金银矿藏,只要是和南海公司做买卖的人都会成为世界顶级富豪,投资100英镑就能收获数百英镑的回报。
这些传言可谓是在热锅里浇油,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节节攀升,有时一天之隔就可以涨上两三倍,英国人就像被风魔附体拼命挤进伦敦的证券交易所。

在1720年年初,原本只处于128英镑的南海公司股价,到3月上升至330镑。在4月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已经以每股高达300镑的价钱售出225万股股票。到5月,南海股价上扬至500镑,6月升到890镑,7月的时候更上试到每股1,000英镑的价位。尽管每股逾千镑,但公司董事仍然在这个价位售出500万股股票。几乎所有人不分阶层,无论贵贱都陷在财富美梦中无法自拔。

在这个全民癫狂的奇特时期,人们以认为股票只涨不跌,只要能买到一种叫股票的东西,就意味着走向人生巅峰。

于是乎证券市场上一堆虚拟的泡沫公司冒了出来,制造永动轮的,清水变油的项目比比皆是,还有的项目花的饼很大,但到底做什么的没人能看懂。

更荒诞的是,有人只是发了个招股说明书,就让人们对他产生了信任。募股书上说,有个项目需要50万英镑,一个月后再告知股东自己的商业计划,各位只需每股先下两英镑的定金,就可以每年领100英镑的红利,当然这些天才的把戏都得逞了,也无一例外的都跑路了。参与这类疯狂游戏的不是坏就是蠢,贪婪已经吞噬了英国国民的优良本性,人们开始厌烦那些要通过苦哈哈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行当,即使是粗鄙之人,哪怕是靠赌和骗发家致富,也会让当时的国人折腹

公众的心智越来越不健康,只顾拥抱眼前的盛况,已顾不上的其实是建立在欺骗和幻觉之上的泡影。

1720年6月,南海公司执行长说服英国国会,应出台法律对新公司的设立及新股发行实行严格管制。1720年6月11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TheBubble Act,即《泡沫法》),结果有140家公司被注销。

众多皮包公司被解散之后,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并无实质业绩的南海公司身上。1720年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南海公司的股价就坐了一轮过山车,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 “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随着南海公司的股本和利润被清算,董事们一个接一个的接受法庭审判,并被没收了大部分的财产,这场闹剧才收了尾。高价入场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千万个家庭也因此血本无归,借钱加杠杆的更是倾家荡产。

聊完人性的贪婪,我们再来聊聊人性的盲从

盲从与恐惧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将其视为政治和宗教狂热的产物,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作者认为,虔诚的信徒在群体性狂热的驱使下,也可能变成嗜血的战争狂人。公元四世纪起,基督教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地区确立为国教,成为欧洲人的普遍信仰。耶路撒冷作为圣城对基督徒具有特殊意义,但到了十一世纪,土耳其人取代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主宰,并对前来朝圣者进行压迫。在修道士彼得的鼓动下,欧洲人渴望解放圣地,于是纷纷响应东征的召唤。教皇乌尔班二世宣称,加入圣战的人将得到丰厚回报和永生,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欧洲。人们纷纷加入十字军,不分贫富、男女老幼,甚至在婴幼儿身上烙上十字印。然而,这股狂热最终导致十字军变成了军纪松散的荒淫残暴之众,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死亡和巨额财富的浪费。

当然这场旷日持久的东征,客观上促使民众在惨痛的经历中买了教训,从对罗马教廷的执迷中泛然醒悟,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种子,这种人性的成长是极为不易的,如果在读读书中对于圣物崇拜等章节的描写,更能体会到中世纪时一股巨大的迷信力量,凡是被许为神圣之物的东西,人们都会顶礼膜拜,比如所谓圣母的眼泪,圣徒的头发丝和脚指甲,殉道者的鲜血等等,人们都视若珍宝,崇拜的五体头地,要花大价钱哄抢,更不用说十字军从圣地带回的圣物,直到十二世纪,人们还可以在欧洲各大教堂,看到据说是从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上取下的木头,如果把这些真真假假的木头收集起来,足可以盖一座教堂。在教徒心目中,这些物品不仅能消灾避邪,还是万用的灵丹妙药。

迷信和盲从,让人们可以被引向任意不同的方向,十字军成为一种奇幻的多面体,东征过程中,虔诚的祈祷声,醉生梦死的错乐声,以及血腥野蛮的杀戮声同时并存,这可能让人毛骨悚然,当人们内心深处的狂热和牺牲被唤醒时,他们会为一切心目中的意义而疯狂,这是为什么金融操盘者,也能从十字军东征的故事中,读出了收获。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人性中的恐惧,人性的弱点。

人们的心理存在着贪婪与恐惧的两面,这是人类心理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对于好的事物,人们常常贪得无厌,永远觉得还不够;而对于坏的事物,则渴望摆脱和避免。恐惧驱使的群体行为也有可能导致人类大众的迷失。

在书中,记述了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末日恐慌心理。这种心理源自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灭世洪水和末日审判的故事。公元999年,即将迎来千年大节的时候,欧洲大量房屋和教堂被遗弃,人们带着家人前往耶路撒冷,寻求最后的庇护所。他们被告知世界将毁灭,万物将重新沦陷,这种末世恐惧在历史上并不孤立。

在14世纪中期,黑死病肆虐欧洲时,人们普遍相信这是世界末日的征兆。城市和乡村里充斥着算卦占星的人和信口开河的末日预言家,他们吸引了大批信徒。

书中还描述了伦敦两次空城的情景,一次是地震,一次是洪水的传言,都导致了伦敦人全员逃离。然而最后却没有发生任何灾难。

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使得过去的人们将不幸归结为不祥之人,比如对女巫的残酷迫害。他们渴望摆脱灾难,寻求永生的方法,比如占星和炼金术。这些故事,以及作者略带夸张和煽情的文风,勾勒出了由人类的痴心妄念所塑造的历史。

金融领域不仅仅是理论和公式的堆砌,其中也融合了丰富的心理因素。与贪婪一样,恐惧在人群中同样具有强大的传染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尽管人们可能理解得再透彻,但在投资时依然会犯追涨杀跌的错误。当市场看涨时,轻信并投入资金;而当市场下跌时,则惊慌失措地抛售。这些行为源于人性的底层特质。

人类拥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并非始终如此。在人们依赖理性来生存的同时,也会不断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这些诱惑会导致人类陷入疯狂,做出愚蠢的决定。

正如书中的作者在英文原版序言中所说的,人们在群体中往往倾向于从众和跟随潮流,即使这种潮流指向罪恶深渊。

各种群体性的狂热,无论是金融投机还是狂热圣战,都有可能让人陷入人格沦丧的状态。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幻想很容易膨胀,他们会不受控制地听从某种引导和暗示,做出完全违背理性的疯狂举动。群体心理是人类基因中刻印的特质。

圣经中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金融市场上,历史不断重演。投资者们会不断涌入投资泡沫,导致悲喜交加,争论不休。公众投资者为何一次又一次地采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策略?这个问题早已被书中探讨过。只要人们对于超高收益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骗局和泡沫将永远不会终结。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的时代和阶层都会受到波及。

比如现在的比特币,与300年前南海泡沫时期、伦敦股票交易所中的景象别无二致。狂欢之后,一地鸡毛,公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平复损失。只要人性的贪欲和妄念不改,即使过了百年,人类的闹剧依然会重演。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一个被欲望所驱动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清醒,避免成为失智群体中的盲从者。

【公司介绍】Ai Financial 基金投资 - You fulfill your dreams, we cover your bills

Ai Financial是加拿大领先的Fin-Tech高科技基金投资服务提供商。我们利用高科技坚持价值投资,希望运用这套投资体系推动加拿大养老体系的改革,让更多人通过金融投资过上更好的生活。

Ai Financial 具有金融监管 (Financial Compliance) 和反洗黑钱 (AML)背景,通过与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合作,我们选择适合客户的基金产品,管理各种投资账户,如TFSA,RRSP等。同时,我们帮助客户申请加拿大特有低息无抵押投资贷款Investment Loan,提早实现财富自由。

RELATED READING